受益你我!川南农业农村改革干了这些大事……
| 招商动态 | 2017-07-12
封面新闻记者 徐庆 刘恪生
7月12日
全省农业农村改革经验交流会在成都举行
如何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如何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如何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
.
.
川南各城市介绍分享了自己的改革经验
自贡沿滩区
将全力破解产业规模发展资金不足难题
自贡市沿滩区委书记邹天才在交流该区改革经验时说,接下来,我们还将着力深化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全力破解产业规模发展资金不足难题,推动我区现代农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沿滩区在激活农村产权唤醒沉睡资产,加快推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有什么高招妙招?“我们建立了三大机制,激发业主投资热情。同时,落实三大保障,打消银行放贷顾虑,坚持两个面向,加快产业融合发展。”
据介绍,沿滩区建立了权属确认、科学评估、快捷办理三大机制,重点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确保群众“贷得出”。对已确权颁证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集体林权三项农村产权,以产权证为据进行抵押登记;对暂未完成确权登记颁证的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农业设施所有权、经营性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四项农村产权,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出具权属证明办理抵押登记。
“同时,我们简化贷款审批程序,以10万元贷款额度为界实行分类分级审批,10万元以上适用一般程序,须通过7个环节,办理不超过14个工作日;10万元以下适用简易程序,须通过5个环节,办理不超过5个工作日。”邹天才说,引入第三方专业中介机构评估,合作银行依据价值评估结果发放贷款,帮助农民减少评估中间环节和费用,降低贷款成本。
在打消银行放贷顾虑上,沿滩区也创新了可行的机制。区政府与邮储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明确约定贷款人违约后,银行有权处置抵押农村产权;对象选择上,尽量选择信誉高、经营状况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融资;对大额的抵押融资,以购买信用保证保险或引入市农担公司等方式共担风险;产品设计上,以土地经营权做抵押融资的,其地上建筑物、构筑物、附着物一并抵押。区政府安排专项经费,设立600万元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补偿资金,一旦发生违约,逾期一个月不能还贷时,由风险补偿资金先行代付,待处置抵押产权后再行归还,若发生损失,由邮储银行和区政府按3∶7的比例分别承担。搭建区、镇(乡)、村三级土地交易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引导有条件的农村产权交易流通;对逾期无法收回的贷款,根据评估小组出具的抵押资产价值建议函,由邮储银行通过交易平台及时处置,弥补损失,防范风险。
通过前面两项创新机制,如何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我们面向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向农业园区,推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邹天才说,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双创”行动,对流转土地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适当提高授信额度和放款额度,鼓励推广联合抵押、合并抵押、多权抵押等融资方式,扶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50户,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打造现代柑橘、花椒两个10万亩产业示范园区,组建农业开发公司,出台产权抵押贷款贴息等若干鼓励政策,对园区范围连片发展200亩以上、流转经营10年以上的,给予连续3年每年最高10万元贴息,为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农户开辟融资审批“绿色通道”。
而在未来,沿滩区还将在扩大融资主体、创新金融产品、信用体系建设、提高贷款额度上下功夫。把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各类农村市场主体作为产权抵押融资改革工作的重点来抓,全方位、多角度广泛宣传有关政策,增强指导,推动融资主体范围扩大。着力引入省农担公司等金融机构降低贷款业主担保费率,撬动放款资金比例提高至1∶14,单笔最高贷款提高至280万元。
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
荣县“折股量化”实现经济生态“双丰收”
“近年来,荣县立足本地实际,通过‘项目资金量化入股’模式,放大项目资金使用效益,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形成‘龙头企业+专合社+村集体+农户’抱团发展格局,引导经营主体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转变粗放型生产方式,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会上,自贡市荣县县委书记韩明祝介绍了荣县农业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
荣县双石镇金台村
韩明祝介绍,我们通过量化入股放大资金效益、多方合作转变发展方式、保息分红稳定农民收益等三种创新举措,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据了解,荣县综合考虑村集体、土地流转面积、参与项目村民人数三大因素,将财政生产性项目资金和资产收益扶贫试点项目资金折股量化分配到参与项目的村民手中。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对财政生产性项目资金由村民委员会计提7%作为村委会的股本金。将43%的财政生产性项目资金优先向已流转土地的村民倾斜,根据流转面积和家庭人数量化折股落户到人。以一人一地为一股,一人无地或一地无人为半股全部量化到户。在自愿前提下,根据财政生产性项目实施要求和“一事一议”决定,按照总量固定1∶1配股,农民筹多少,项目配多少,将50%的项目资金量化给参与自筹资金的本村村民。
同时,资金量化后,以专合社为平台,引入龙头企业开展合作经营,促进发展方式由传统粗放向高效集约转变。通过组建专合社、规范经营管理、开展社企合作等方式,充分发挥了企业的资金优势和经营管理优势,先后在双石镇、鼎新镇、铁厂镇等乡镇建成了10个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的生猪、茶叶、黑山羊种养殖基地,有效带动了金台村“畜—沼—林”、学堂村“畜—沼—菜”、山王村标准化有机茶园等5个万亩种养循环、产业融合基地建设,促进产业绿色健康发展。
“为稳定农民收益,我们还实行保息分红。由专合社和龙头企业组建形成的新公司实行独立经营核算、财务公开,产业发展无效益或效益低于一年期存款利息时,股本金和农户筹集的生产经营流动资金按一年期存款利率实行保息。”韩明祝说,产业效益高于1年期存款利息时,股本金按照《公司法》规定按股分红,从根本上保障村集体和村民“两个增收”、持续受益。同时,参股企业优先吸纳社员就近务工,促进了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目前,累计实现保息分红468.1万元,参与入股农民年人均增收423元。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泸县盘活“沉睡”的宅基地
探索“五条路径”,通过两年时间,泸县成功盘活了农村宅基地资源。初步建立了“法定无偿、节约有奖、超占有偿、退出补偿”的宅基地使用制度和“规划引领、总量管控、有偿调剂、村民自治”的宅基地管理制度,并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等工作,探索出了改革的“五条路径”,即:四好新村建设、新型社区建设、乡村文化和休闲农业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以及生态搬迁建设。
泸县县委副书记张学彬说,泸县建立了宅基地有偿使用和退出通道,探索出了宅基地总量管控和用途管制下的跨区有偿使用;在宅基地总量管控下,以村民自治,实现了宅基地“自我管理、民主监督”。截至目前,已退出宅基地8100余户,复垦6500亩,腾退建设用地指标6000余亩,增加农民收入3.6亿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700万元。
此外,泸县将土地入市与征收结合,打通农村土地流转通道。通过整合农村各项改革,建立了以宅基地退出土地复垦、村级土地利用规划调查、土地征收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互补的通道,同时将宅基地有偿使用和退出、入市工作,通过村民自治,委托集体经济组织,按企业经营模式,实行社会化运作,并在县上建立了统一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入市交易平台。截止目前,已成功入市4宗地,另外5宗地正在筹备进入交易平台。
“三位一体”抓落实
泸州纳溪纵深推进农村改革
近年来,泸州市纳溪区认真推进农村改革的重大部署,加力加劲,靠改革这个“关键一招”破题开路、推动发展。纳溪通过“一支队伍”管全部、“一张清单”管全面、“一套机制”管全程的“三位一体”推进改革落实。
纳溪区区委书记徐利说,“谁来抓”是推进改革落实的首要前提。纳溪通过建好建强党政人员、科技人才、农村能人“这支队伍”,确保农村改革 “一盘棋”推进,形成“一支队伍”管全部。一是突出抓党政“主官”。坚持党政同责、属地为主、分级负责,全域实施“网格化”管理,逐级推行农村改革“党政双组长”制,一竿子压实区、镇、村三级“主官”,真正避免“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力量分散问题。二是突出抓科技人才。围绕农村改革所需人才,创新出台“云溪人才新政20条”,建立2000万元人才发展基金,引进涉农专业研究生20名。三是突出抓乡土能人。优先选拔有改革创新意识、抓改革试点项目的“田秀才”“土专家”进入村“两委”班子和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形成“支部+能人(协会)+项目+群众”的发展模式。
而“抓什么”是推进改革落实的关键所在。通过制定任务、进度、问题“这张清单”,确保改革抓得准、落得实、见成效,即“一张清单”管全面。
2017年内江全市电商交易额居全省前三位
会上,内江市市委书记马波以《创新扶贫机制 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作主题发言。马波介绍,近年来,内江积极探索丘陵地区“插花”式贫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子新机制,有力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现代生态农业发展。2016年,全市实现63个贫困村退出、24247名贫困群众脱贫。
内江创新产业带动扶贫机制,大力实施以建设“一个市域公用品牌、两个园区、三条产业带、四个功能区,五个万亩产业示范片”为主要内容的“12345”现代生态农业产业提升行动,配套实施以“建设30个重点乡镇和515个重点村、发挥1049名第一书记作用”为主要内容的“351”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方案,带动贫困村产业发展,增强贫困村、贫困户“造血”功能。
同时,积极探索“党建+电商”产业扶贫机制,全市建成县级电商运营中心5个、镇级服务站128个、村级服务点810个,覆盖贫困村220个;帮扶贫困户开网店、微店453个。今年,内江全市电商交易额居全省前三位。
以承包权退出“三换”为突破
内江市中区盘活农村承包地
内江市副市长、市中区区委书记蒋学东介绍,“三换”分别为退地换现金、退地换股份、退地换保障。
退地换现金就是对有稳定就业、固定住房、社会保险的进城农民,自愿退出承包权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按每亩3万元给予一次性现金补偿。退地换股份即是对外出务工、不依赖土地为生的农户,自愿将承包权退还给村集体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按退出面积对农户进行折股量化,农户享受保底收益+二次分红。退地换保障就是对因病因残因老丧失劳动力,并自愿永久退出承包权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参加区级建立的退地养老保险,领取“养老金”保障基本生活。
退出来的土地如何利用?蒋学东说,市中区实行“三集中”方式高效利用退出土地。即土地向重点产业集中。结合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利用退出土地着重推进农村三产融合,重点培育农旅、康养、文创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推进总投资达70亿元的3个“2+1”乡村旅游项目(即两朵玫瑰、一片草原:五彩牛桥·玫瑰花坞、甜城九色玫瑰小镇、川南大草原;两座公园、一个基地:塔山公园、德树国家生态农业公园、国家级垂钓竞技基地;两个4A级景区、一片乐园:黄鹤湖旅游度假区、乐贤半岛旅游度假区、大千欢乐世界主题乐园),已完成投资8亿元。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以退出土地吸引外出人士回乡创业,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共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332家,建成优质柑橘、雷竹、特种水产等各类产业基地28万亩。项目资金向退出土地集中。整合项目资金对退出土地优先实施土地整理、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内江市东兴区:大力实施返乡创业“回家工程”
助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如何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东兴区区委书记黄俊伟介绍,东兴区以产业转型、创新发展、农村改革、“互联网+”、民生改善、基础设施、资源对接、资本合作等八大领域为回引重点,落实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共为符合条件的返乡人员减免各类税费1700余万元。
与此同时,东兴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定期开展针对在外乡友的招商活动,促进返乡创业引资常态化,每年针对在外成功人士开展的返乡创业专题招商活动达到10次以上。
黄俊伟说,东兴区还特别注重创业园区、基地、科技孵化器等平台基础建设。强化用地支撑。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实现入市交易60宗,交易额突破1亿元。
黄俊伟说,通过实施返乡创业“回家工程”,东兴区引进一大批在外成功人士、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回到家长兴业创业,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放活土地经营权
宜宾市翠屏区茶农折股入企获分红增收
2016年,宜宾市翠屏区有506户茶农折股入企分红42万元,每股收益近800元,专合社收益10万元,公司收益50万元。这是该区放活土地经营权,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具体成效。
近年来,该区以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全茶产业链融合发展战略,做大做强生态早茶产业。2016年,全区茶叶总产量3740吨、综合产值25亿元,茶叶出口继续稳居全省第1位。
该区通过确权到户盘活了土地资源,创新模式拓宽了增收渠道,生态发展提升了经济效益。完善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扎实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确定家庭承包面积68.9万亩,颁发证书11.3万本,赋予农民农村承包地处置、收益、抵押等权能,让“本本”变“本钱”。全区累计流转土地11.67万亩,打造生态早茶基地10万亩,培育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6家、茶叶专业合作社23家。截止2016年底,实现农村产权抵押贷款5000万元,解决119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68亿元贷款担保问题。
同时,通过土地入股增收、订单合作增收、企社共建增收等创新模式,确保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下一步,力争到2020年,建成15万亩生态早茶基地,实现综合产值8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0元以上。
“唤醒”农村集体资源
“筠连品牌”走出生态发展之路
7月12日,在在全省农业农村改革经验交流暨工作推进会上,宜宾市筠连县作“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交流发言,向全省介绍筠连县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优化良性循环发展互促发展道路。
首先,创新经营管理机制,推动农村集体资源从“沉睡”向“价值凸显”转变。其次,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生态环境主体从“单一”向“多元互动”转变。第三,创新财政投入机制,推动集体发展资金从“输血”向“滚动造血”转变。最后,创新统筹协同机制,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从“分散”向“适度规模”转变。
通过这些创新机制,全面完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确权颁证,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颁证率分别达90%和92%,为管理好利用好集体资源和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盘活集体资产,积极整合金土地、小水利等项目,对荒山荒林等集体资源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改造利用。如大兴村整合涉农资金100多万元,改造升级“神羊洞”旅游景点,村集体每年收益10余万元。
同时,建立用水协会,加强水资源管理,向农户收取一定水费,既提高了用水保障能力和可持续运行能力,又让村集体实现一定的收益,其中幸福村水资源管理创收1.2万元/年。开展生态治理,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共建生态林32.6万亩,发展生态经济兼用林8万亩,并对3万余亩石漠化区域实行了封山育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在利益联结机制的创新上,一是支部引领,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其中海灯村围绕3200余亩岩溪晚芦提供全程服务,增加集体收入8万元。二是龙头带动,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等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如蓝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带动30余个村发展竹子5万亩、漆树8万亩、青蒿3万亩,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带动实现集体经济收入60余万元。三是订单生产,积极引导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实现利益联结。比如,新民村组织农户采用订单生产方式,对接五粮液集团生态蔬菜、土鸡等需求,每年种养殖销售额达400余万元。
创新财政支农方式
宜宾县“四两拨千斤”撬动资金超70亿元
“近年来,我县创新财政支农方式,推行‘五补五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和引领作用,取得了不错的实效。”7月12日,宜宾市宜宾县委书记丁应虎介绍该县的农业农村改革经验。
据了解,2016年,全县以12亿余元各级财政资金,撬动金融及社会资金超过70亿元,真正实现了“四两拨千金”的发展效益,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2.39亿元,增长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63元,增长9.3%。
如何整合资源,撬动金融、社会资本投入“三农”,宜宾县有自己的妙招。“一是推行‘补改补’,变项目补助为风险补偿。二是推行‘补改股’,变财政资金为量化股金。三是推行‘补改贴’,变奖励补助为贷款贴息。四是推行‘补改保’,变直接投入为担保服务。五是推行‘补改金’,变零散补助为发展基金。”丁应虎介绍,通过这五项创新举措,全县充分撬动了金融及社会资金,为“三农”发展助力。
据了解,推行“补改补”后,截至目前,县财政建立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扶贫小额信贷等各类风险补偿金5381万元,金融部门由“谨慎借贷”变为“积极放贷”,直接撬动林权、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贷款3.7亿元、扶贫小额信贷1.1亿元,全县涉农贷款余额达115.7亿元。而“补改股”推行后,该县将投入坚丰核桃专业合作社的财政资金200万元分为400股给79户贫困户,按股分红,去年贫困户人均获得“保底收益+二次分红+劳务工资收益”3394元。截止目前,财政已投入股权量化资金6500万元,带动投入1.2亿元以上。
(长按上图即可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请移步封面新闻客户端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